如何让孩子珍爱生命,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迫切的话题。而告诉孩子“生命的可贵”,学会如何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既是老师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
1、告诉孩子“生”与“死”
如何让孩子在“生”与“死”的理解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这是很多家长头疼的问题。广州乐思健康咨询公司的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儿童心理学专家麦玉莲认为,让孩子认知生与死,首先家长对生与死观念要有正确、积极的认识,进而对孩子进行EQ的培养。年龄较小的孩子应该给予保护式的引导,让孩子体验到安全感,然而学习珍惜生命,比如从小动物的饲养和照顾中给予孩子生与死的启发。十岁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坦然面对生死,如家中的老人或患病者的离世,这时大人应该从科学的角度给予指引。还可以结合孩子的一些美好的愿望给孩子一个比喻:假如生命现在消失,即使愿望来到也无法享受,从而引导孩子珍惜眼前,把眼光放远。
而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的心理咨询师李荣指出,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有一个自我意识飞跃的过程,他们开始关注自我,探索自己。当孩子朦胧听得懂生与死的时候,家长可以慢慢尝试给孩子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就像孩子在小时候背古诗一样,即使他们只是模糊地理解诗中意思,但对孩子以后的作用是不容质疑的。 2、借身边小事打动孩子的心
生命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说教当中,身边的小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李荣认为,现在的孩子很聪明,他们对外界事物的接触量非常大。如果家长意识到这点,就可以通过生活中许许多多小事让孩子体会生命意义,教孩子学会助人为乐,培养孩子“愿意给予”的思想。麦玉莲则列举了一些身边小事,例如:第一,当亲戚朋友家有孩子出世的时候,家长可以带孩子去探访,让孩子获得新生命降临、延续的感知;第二,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尊老爱幼,认真地对待孩子、家人的生日,尤其是老人家的生日,让孩子在“爱”的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中体会生命、爱的传递和生生不息;还有,清明时节带孩子去扫墓,与孩子回忆或讲述先人的奋斗故事和继承的意义,让孩子在对亲人的悼念中认知生死,感受“牛”的真谛。 3、利用生病教孩子珍爱生命
孩子容易生病,生病是否就是一件坏事呢,从生病中孩子同样可以学到不少。麦玉莲指出,孩子生病时,家长应该通过亲切的问候让孩子感受到被爱的温暖。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可通过家长的引导逐渐学会照顾自己。家长陪同孩子去医院看病时可以逐步引导孩子自己排队交钱、拿药,打针时与护士进行交流。这样,孩子可以通过主动调整,体会到自己是生命的主人。 李荣则认为家长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最应该注意的是改变以往的一种错误教育理念。不要叫孩子坚持带病上课,这样潜意识中告诉孩子父母关心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的生命。渐而渐之,孩子就轻视对自身的关爱。不会关爱自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4、给孩子高质量的生活
现在的孩子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仍觉得生活没有幸福感。李荣指出,给孩子优质的生活应该从给予孩子丰富内涵的生活做起。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替代孩子说话。时刻给孩子支持与关爱,让孩子感受到“哪怕全世界人都抛弃你,父母都不会抛弃你”,让孩子在爱的流淌中成长。麦玉莲则认为,家长不能盲目地给孩子安排最好的东西,如家长在给孩子挑选学校的时候,应了解孩子的特质和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而选择最适合孩子的学校,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父母在给予孩子高质量物质享受时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有时,孩子在物质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会威胁父母,这时父母应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亲子间如何相互调解、相互认知、达到和谐的关系,这其实要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与孩子同步成长。 5、帮孩子释放压力
摘自《都市人》当前孩子学习上的负担越来越重,学校、家庭的条条框框又限制孩子自由的成长。孩子如何释放压力,家长应该给予怎样的引导呢?李荣认为,家长应该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作出过多的评价,而是用倾听去触摸孩子内心的想法,让孩子有渲泄的渠道。另外,家长应该正确理解“兴趣”的实质,不要把孩子的兴趣功利地当专业来学,用欣赏的眼光放飞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麦玉莲则指出,家长要善于观察和对比,学会从孩子的情绪、喜好、言行和眼神变化中发现,当家长感觉到孩子的压力时,要了解压力根源,从孩子自身的“利益”出发引导和帮助孩子自己调节自己,做情绪的主人,而不被情绪所驾驽,但又不是一味干预孩子的想法。 |